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牵头组织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生物入侵国际研讨会于北京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的核心目标在于强化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深入探讨外来生物入侵给农业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威胁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中国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正遭遇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张国良研究员对导致外来入侵生物频繁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他指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外来入侵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且扩散速度愈发加快。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传统品种遭到淘汰,而新培育的品种往往缺乏抵御外来入侵生物的能力。另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也为外来入侵生物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国良从影响外来生物入侵的众多因素入手,详细阐述了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减少外来入侵物种对中国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态系统威胁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在中国的实施状况。
“搭建国家级的外来入侵生物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外来入侵生物的发生和发展动态;开发监测预警系统,运用无人机监测等智能技术,有效提高了对外来入侵生物的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探索‘一种一策’的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例如释放天敌生物莲草直胸跳甲来防治空心莲子草,开发替代控制技术等。”张国良认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基层农技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开展技术培训以及建立技术示范区等一系列应对举措,能够切实有效地防控外来生物入侵,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针对当前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存在的问题,张国良建议,应当优化跨区域的监测预警体系,着重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优化农民参与式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模式。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的张金平研究员在梳理草地贪夜蛾在全球的传播与扩散情况后表示,“若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害虫阻挡在国门之外,将极大程度降低损失。” 她介绍,自国际上发布草地贪夜蛾入侵亚洲的预警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云南迅速部署了高空探照灯。2018年12月,云南省江城县首次发现迁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这一精准预警为我国全面部署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成为国际上防控重大害虫入侵及扩散的成功典范。
张金平着重强调了国际合作在应对外来生物入侵中的重要性,“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开展预警、防控等工作,不仅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还能促进国际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共享。”她呼吁各国应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携手构建全球性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的王瑞副研究员在对比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体系后指出,尽管早期风险防范已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政策机制,构建健全的风险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会议期间,埃塞俄比亚沃尔基特大学的Minyahel Tilahun Freeco副研究员、巴基斯坦的Ghulam Murtaza博士围绕东非大裂谷牧豆树入侵与防控研究、热应力诱导的小实蝇生活史性状变化及对冷热波的适应等内容进行了主题分享。
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等部门和机构的代表,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院校的专家学者,就《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技术、管理策略、防控技术、法律法规建设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与会专家达成一致共识,面对外来生物入侵这一全球性挑战,要强化风险监测体系建设,持续提升防控能力,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构建高效的全球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